寧波華外 柴柏清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眾和社會的功利心不斷增強,教育界當然也不例外,也變得越來越功利:什么“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課只講5分鐘,讓學生自學”等等,學校、專家、學者及部分教師紛紛尋求各種各樣的途徑和方法標新立異、并不斷地推陳出新。
于是乎,“慕課”、“微課”“翻轉(zhuǎn)課堂”等國外各種所謂“先進的”、“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橫貫大江南北、鋪天蓋地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其來勢之猛,大有顛覆傳統(tǒng)課堂、迎來課堂教學革命之勢。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國內(nèi)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否定與批判,大有一種“國外的就是最先進的”、“先進的就是最好的”,基層教育者一片茫然、無所適從。
誠然,國外的教育教學模式固然有好的一面,但要知道,他們自有他們的國情----技術先進、受教育人口少等;我們還應認識到,爾等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僅是冰山一角,也僅僅是幾所學校、幾個老師的做法而已,我們怎能學瞎人摸象、以偏概全?
我國人口多,許多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技術水平低,教育資源奇缺,班額大;我國學生課業(yè)多、負擔重、難度大,升學壓力大,學生活動時間少;我國幾千的傳統(tǒng)教育經(jīng)驗豐富、底蘊深厚,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教育教學改革必須以此為基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而為,而不應好高騖遠、邯鄲學步。
就拿“探究式教學法”來說吧?!疤剿魇浇虒W法”或者“探究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和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等,關于兒童心理認知世界的理論產(chǎn)生的“建構主義學派”。建構主義認為兒童在認識世界的時候通過自我探索所得到的知識和技能,既可以幫助他們發(fā)展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也能讓他們更牢固地記憶所學到的知識。
這樣一個心理學理論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是,假如把這個理論當成是一種教學法就麻煩了: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老師上課把本來五分鐘就能講通講透的內(nèi)容,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可能會花五天的時間。然后,更甚之,是采用“小組探究”的辦法,全組學生“探究”個五個星期,結果差的學生還是什么都沒“探”出來,好的學生則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去幫或者不幫差學生“探究”。在美國的公立教育實踐中,我還在教師研討會上看到“通過探究重新發(fā)現(xiàn)牛頓定律”,或者“通過小組探究發(fā)現(xiàn)了勾股定理”這樣搞笑無厘頭的東西。
教育是有方法的,也是要講究方法的,但應須知,教無定法。真正的好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應該千篇一律,而應是百花齊放的,因為國情不同,省情、鄉(xiāng)情不同,校情不同,學情不同,老師不同,學科不同,同學科又有不同的內(nèi)容……教育面對這么多的不同,怎可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了之?
我認為,教育教學必須腳踏實地,不能跟風、盲從、急功近利、崇洋媚外。我們應該做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者,多些理性,多些自信,結合國情、校情、學情等,選擇性地“拿來”,取其精華,摒棄糟粕,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是上策。